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42 点击次数:65
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,赋予他遇事能扛的勇气,才是真的爱他。
孩子的底气,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。父母的鼓励、支持、喝彩、兜底,是一个孩子敢做事能扛事的精神支撑。
告诉孩子人生的容错率是很高的,不必束手束脚
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不允许他们犯错,长大后往往都会:回避错误、过度自省、畏惧权威。
当孩子犯错时,告诉他“没关系,再试一次”。若唯唯诺诺的印象一旦种下,再想争取什么就难了。
所以作为父母,孩子小的时候,犯点错,走点弯路,没什么的。
包容他们,鼓励孩子大胆尝试,一切都是对人生的体验。
人教人,教不会的,但事教人,一次就行。别在孩子这里“护短”,适当让他扛点事,没什么坏处。
成年后,他们才能遇事不逃避,扛得住压力,在压力中成长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成年后,他们才会情绪稳定,遇事不乱于心,洞察大局。
扛事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。
能扛事的背后,是不懈努力的积淀,是让自己从容应对任何困难的底气。愿你我的孩子,都成长为一个能扛事的人。
不用小事内耗孩子
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,就是“在一些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”。
如果在小事上不断内耗,只会让家庭氛围变得紧绷,让孩子变得焦虑压抑。
只有情绪稳定、心态乐观,营造一种平和、愉悦、松弛的家庭氛围,才能给孩子满满的幸福感。
只有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,孩子才更容易翻篇,亲子关系也更和谐。
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,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程度。
责任面前不推诿、困难面前不低头、是非面前不含糊。
人生,从外打破是压力,从内打破是成长。
不预设困难,不过度担忧
孩子有他们自己的“能量模式”,做父母的少操点心。
孩子没有闯劲,不是他懒惰、胆小,而是能量被分散,精气神无法聚焦的缘故。
吃喝拉撒上,做父母的不断叮嘱;学习上不断施加压力;孩子出个门,父母也在后面啰嗦个没完……
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但积少成多,就会压制住孩子的生命力。
如果孩子心里的事太多,就会出现“不通则痛”的表象,心脉被琐事堵住,整个人就看上去很蔫。时间久了,内心就没有了驱动力。
若想孩子能扛事,别用琐事消耗他。我们先得保护好他的能量。平常少说少管,孩子心脉通了,勇气也就有了。
不跟孩子索取感恩
感情和利益不是一回事,倘若用交换代替情感,那亲子之间的温暖和爱意便荡然无存。
最深的情绪绑架,往往来自家庭。不要用道德账本来清算爱的付出,让亲子关系在利益清算中支离破碎。
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,才会忍不住想要向外感恩,把爱继续传递下去。
家长要教会孩子用"模糊回应法"
别人问的不该回答就别答,会装糊涂的人往往更聪明。
家长要教会孩子用"模糊回应法",既保护隐私又不失礼貌。做人别轻易树敌,能和其处事就别硬碰硬。
能管住情绪的人,才是真的强者,脾气是最该修炼的能力。
没有人生下来就自带盔甲,稳定的内核与坚韧的风骨,更在后天养成。
Powered by 竞彩足球app下载苹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